
想要知道Portfolio Review是什麼回事,你得先知道「國際攝影節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Photography」是什麼回事。
目前在全世界各地流行的「國際攝影節」最早發源來自法國南方小鎮阿爾勒(故羅馬時代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通商重鎮)的一個夏天戶外活動。1970年6月29日(至7月3日)法國知名攝影家 Lucien Clergue(1934-2014)和作家 Michel Tourneir(1924-2016)以及歷史學家 Jean-Maurice Rouquette (b.1930) 三人在阿爾勒發起了「攝影聚會Rencontres Photographiques。沒錯,最早他們沒有使用「國際攝影節」這樣的名稱。即便他們目前使用的的正式名稱:The Rencontres d’Arles,也是阿爾勒聚會的意思。只有國際間普遍使用的名稱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de la photographie d’Arles有「國際攝影」的字義在裡面。
且讓我們先來檢視一下全世界國際攝影節的源頭、起始點:1970年第一屆阿爾勒攝影聚會的海報,也許就可以對當前全世界各地流行的國際攝影節血統、DNA略窺一二。
首先我們看見整個海報版面有八成以上的面積,而且是以斗大的字體來標示「舞台、音樂、鬥牛、民俗、爵士樂」等五大項節目,然後在右下方只用了八分之一不到的版面用中型的字體寫著:「….以及首次攝影聚會」,再下面一行又用更小的字體,才標示著這個節慶的真正目的:關於攝影的「展覽、座談、放映」。從這樣的海報設計,我們也可以約略窺見,1970年當時,阿爾勒節慶的主辦單位顯然是對「攝影展、攝影作品幻燈放映」這類純攝影的活動沒有任何票房的把握。所以他們苦心設計了種種動態動的節目,以「劇場、交響樂、民俗、爵士樂」甚至是三場「鬥牛」表演和奔牛節(阿爾勒地處南法,靠近西班牙),策略就是先把人潮吸引過來再說,再讓這些客人「順便」看看相對比較靜態的攝影展覽和幻燈片放映。即便到了第5屆(1974年)他們還只是以「阿爾勒節」為名,攝影的字眼仍然不在台面上。一直要到1975年的第6屆他們的官式海報上才開始出現「國際攝影聚集」的字樣。
直到1974年創會攝影家Lucien Clergue用他的私人情誼,邀請到國際攝影界超級大師Ansel Adams (1902-1984) 前來阿爾勒為攝影節助陣,因著安瑟・亞當斯的國際知名度,再加上當時已經68高齡的安瑟・亞當斯號稱在此之前從來沒有搭過飛機,前往阿爾勒是他平生第一次出國,原本在國際間默默無名的阿爾勒攝影節才因著安瑟・亞當斯的參與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國際攝影節慶。
此後,由於阿爾勒國際攝影節每年都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國際客群(2015年訪客高達93,000人次),不僅為阿爾勒小鎮帶來巨大的商機,也為地方政客帶來可以引以自豪的政績,於是國際間開始競相出現每年一度的國際攝影節、攝影雙年展,甚至攝影三年展等可以為偏遠小鎮帶來人潮商機的攝影慶典。
也因為阿爾勒的空前成功,此後出現的世界各種類似攝影節慶也大多仿效阿爾勒早期的規格舉行。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
一、在偏僻的歷史古鎮舉辦。
二、使用早已廢棄的教堂、工廠、校舍等閒置公共空間為展覽場地。
三、夜間戶外幻燈片放映成為攝影節慶的高潮。
四、展示前所未見的攝影新人作品成為亮點。
五、種類繁多的各式親民節目,豐富整個慶典內容。
2004年及2005年我應邀擔任中國山西省「平遙國際攝影節」的節目總策劃時,就一口氣為他們策劃了:1/在此會面Meeting Place,2/策展人學院Curator's School,3/策展人獎 Curator's Choice,4/攝影教育展區 Photo Education Exhibition Area,5/攝影教育論壇 Photo Educator's Forum, 6/全球八國當代攝影展Contemporary Photo Exhibitions(丹麥、荷蘭、德國、印度、美國、日本、韓國、台灣)等八項開創性節目,每一項在中國攝影史上都屬於首次舉辦的節目。其中由來自世界八國資深策展人發表自己的策展經驗並共同討論特定議題的「策展人學院Curator's School」,以及由這些策展人在觀賞整個攝影節所有展覽之後,選出自己中意的攝影展並撰寫觀賞感言的「策展人獎 Curator's Choice」兩項空前的節目,至今仍然處於「後無來者」的狀態。
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專家,包括知名攝影家、攝影策展人、攝影藝廊主持人、攝影收藏家、攝影評論家、攝影教授、重要雜誌攝影編輯、攝影團體創辦人等權威攝影人士來對當地的年輕攝影愛好者的作品集,以一對一的形式,給予攝影專業意見的「Portfolio Review」節目,至今仍然是各國舉辦國際攝影節慶中最普遍,也最被年輕攝影一代重視的重要節目。儘管一直到2006年阿爾勒國際攝影節才有Portfolio Review節目,但是知名的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攝影雙年展PhotoFest 於1986年就開始了他們稱之為Meeting Place 的Portfolio Review 節目(PhotoFest 由美國攝影家 Frederik Baldwin,Wendy Watriss 和歐洲攝影藝廊主持人Petra Benteler 於1983年在休斯頓成立。1986年改成攝影雙年展與以休斯頓整個城市為基地的「攝影月」。)
Portfolio Review 在大陸被翻譯成「攝影作品集點評」,2004年我為平遙國際攝影節工作時將之命名為「在此會面」。這是因為個人認為將Portfolio Review 翻譯成為「攝影作品集點評」比較有Reviewer觀看者居於上位,而Portfolio 的作者處於下位的味道在裡面。但是根據我個人參加「Oracle國際攝影策展人會議」長年的經驗,Portfolio Review 真正的意義其實並非只是「年輕攝影家拿自己的作品集『求教於』攝影界的長者,請長者『指點迷津』」的作用而已。在歐洲各國的攝影節慶中Portfolio Review 比較多的是,替年輕攝影家與資深策展人或攝影藝廊「媒合」,或者是「讓資深策展人或攝影藝廊藉這個機會發現有潛力的年輕攝影藝術家」的概念。
這正是PhotoFest從1986年開始就捨棄Portfolio Review 的名稱不用,而採用 Meeting Place來意指讓攝影藝術領域裡藝術作品的供方與需求方能夠「在此見面」的原因。其實(尤其在華語世界裡)一般人看到「在此會面」四字也很難會有Meeting Place 想要傳遞的「攝影藝術作品的供方與需求方的媒合場所」的概念,這也是個人一直認為Portfolio Review在中文一直沒有一個合乎信達雅原則的中文譯名的原因。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仍然可以證明上述觀念(Portfolio Review不應該翻譯成作品集「點評」,Portfolio Review 的意義不是請專家來指正你的作品集,給你的作品集除錯)的正確性。
就藝術創作的本質而言,唯有擁有自己對世界獨特的看法或感受力才是一個藝術家真正能夠成立的立足點。或者用另一種方式來說,已經有了自己明確的世界觀與感受力的人,也才可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試想,如果已經具備這些條件的藝術家到底有還有沒有需要拿著自己的作品集到處找專家給自己的作品集指點這,指點那?況且,可以非常確定的是,會被邀請到一個國際攝影盛會裡面擔任 Portfolio Reviewer 的專家,肯定每一個也都具備了他自己獨特的世界觀以及對事物、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力。試想,既然你拿著自己的作品集在Portfolio Review 的節目裡面,給三四位或五六位不同的Reviewer 看,肯定你會得到五六種不同對你的作品集的看法,請問,最後你該聽誰的才好?如果人家講的你都聽下去,也照著做的話,請問,最終的作品還能像個樣嗎?如果這些專家的意見你都不聽的話,那你又何必花錢參加這種 Portfolio Review?
所以,想要在國內外任何一個國際攝影盛會中參加 Portfolio Review節目的人都應該要有一個正確認知:Portfolio Review「不是」為你的攝影作品「除錯debug」的場所,Portfolio Review「不是」請攝影專家「指教」你的作品不足之處的場所。
相反的,Portfolio Review是一個攝影藝術家把自己作品的最好一面,藉此機會呈現在有潛在需要的買方(資深攝影策展人、攝影藝廊主持人)的眼簾,讓他們發現你這位攝影界新人或他們不認識你這位成熟的藝術家的地方。
對!所以,在Portfolio Review的場域中,你呈現給Reviewer觀賞的「攝影作品集 Portfolio」是否已經處於「已經完成的;最完美的」狀態就非常重要。也就是Portfolio Review 的場域中你要向Reviewer呈現的作品集,當然是已經可以立刻掛在牆上展覽的「實體作品」 (通常是16吋x20吋或短邊至少在14吋以上已經裝裱在無酸卡紙上的照片)或者經過細心編排、精緻印刷好的Photobook。
儘管大部分大學攝影系學生在繳交老師指定的作業時,通常被告知使用8x10吋照片就可以了。但,那是因為它是「作業」而非作品。在實戰的商業領域中出現的8x10吋照片,也只是所謂的「確認照 Proof print」而已,亦即專業攝影師與客戶之間溝通時,確認攝影工作結果時使用的非正式照片。一般而言,國際上通行的觀念中對「攝影藝術作品」應該有的大小尺寸的認知,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單一答案,但是一直以來16x20吋或者20x24吋通常是專業領域中一般認定的市場通行的攝影作品的標準尺寸。
既然連8x10吋的實體照片都不被專業領域的人認為是認真的攝影藝術家應該向外人提出的「作品」,請問我們應該在Portfolio Review的過程中,因為手邊沒有現成的實體照片,所以就拿著自己存在筆電裡面的影像數據資料在筆電的(甚至是ipad, 或iphone) 螢幕上放映影像來當做自己的「作品?」給Portfolio Reviewer 看?當然不行!這樣的作法不但顯示你對攝影藝術認知不足,完全外行,更是對遠道而來等著發掘攝影新人的Reviewer的極不尊重。
或許,我們也可以用「藝術作品的三要素」來檢視一下自己的作品集到底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才算得上成熟而完整的作品集?
個人以為,藝術作品尤其是攝影藝術作品是由下列三要素組成:一、內容,二、完成度,三、形式。
「作品集的內容」是指你的作品集是否能夠讓觀者感受到或感知到相當程度的深度與縱觀歷史或思考人性本質的大格局?你的作品集是否呈現了你的世界觀?是否呈現了你對社會、對世界局勢的獨特觀察?是否呈現你對人、對世界、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思考?是否能夠呈現你自己完整的思想體系?
如果你能夠用上述方式思考自己的攝影作品集,相信你會發現使用七十年代後半開始流行,在世界早已退潮但在台灣至今仍然還是主流的:「用照片收集種種社會怪誕現象加以臚列」式的攝影方式製作的作品集,是遠遠無法滿足內容的深刻性與大格局內容的需求的。
「作品集的完成度」首先是指你製作每一張照片在工藝程度上的絕對性是否已經無可指摘。我們都知道藝術是從工藝出發的,尤其製程中極度倚賴各種光學、化學的攝影更是如此(不論你在過程中使用數位技術或機具與否,最初與最終不過是光學和化學的問題而已)。而工藝本身就講求「絕對」。也因此作品集中的每一張照片在工藝程度上是否絕對完美,自然就變成作品集是否成熟的起碼條件。試想,那些在國際間專業領域上見多識廣的Reviewer 那雙期盼工藝條件絕對完美的照片的眼睛,能夠受得了你用數位檔案在筆電的螢幕上,在ipad 的螢幕上用72dpi 的解像力呈現出來的影像嗎?
「作品集的完成度」同時也是指你對自己的每一張照片最終身處的四周環境質地的絕對要求,也就是你是如何裝裱你的每一張作品?照片背後的襯紙,照片顯露影像的四周窗口的裁切,幾十或十幾張照片與照片之間分隔用的襯紙,為了讓別人從你的作品集盒子中適當的拿出你的作品出來,你做了那些事前的準備?等等都顯示你對自己作品集的專業要求到了什麼程度。視丘要求同學在作品集的盒子裡面,一定要在最上方放置一雙雪白的棉質手套(數位噴墨的作品,則放置一雙外科手術用的手套)讓觀者要先戴上手套再拿起你的照片,也會要求每一張照片背面一定要有夠硬、夠厚的卡紙襯底,讓觀者在手拿照片時,不會因為重力而折傷照片。我曾經看過一位攝影家志向的年輕朋友,在打開他自己作品集(應該是高價買來)的硬盒時,映在我眼簾的竟然是一個一般家庭裝垃圾用的(而且明顯過大的)塑膠袋包著他的幾十張,他說是他精心製作的照片。如果那是一個需要給分的考試,就憑著他用塑膠袋裝自己作品集這種低俗的審美觀,我就會給他零分。
「作品集的完成度」更是指作者「影像書寫文筆」是否能夠明確表達整件作品集意指內容的適切程度。在視丘的影像訊息讀寫教育系統裡面,個人認為關於「影像書寫文筆」的能力是由下面八種能力綜合組成的:
1/運用優勢鏡位 Vantage Point 的書寫能力
2/運用視覺語言 Visual Language 的書寫能力
3/運用光線與影子語言 Language of Shadow 的書寫能力
4/運用影像語言(媒材特質)Language of Image Media 的書寫能力
5/運用影像符號語意Semantic meaning 書寫深刻訊息的能力
6/運用圖像經典引經據典Allusive的書寫能力
7/影像解讀(挑選正確的照片,組成有力的照片群的)能力:從影像資料庫中挑選正確影像使用的解讀能力
8/影像脈絡性訊息書寫(在影像群中用正確的形式將照片放在正確位置的)能力:使用影像間脈絡性訊息書寫深刻訊息的能力
換言之,製作攝影作品所需一切機具材料達到工藝上的絕對要求形成的完美程度,如果稱為攝影藝術家的「硬實力」的話,影像書寫文筆的絕對完美要求就應該是攝影藝術家的「軟實力」了。
「作品集的形式」也指作者認為作品集盒中的所有照片將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在牆上呈現給觀眾看的展出計畫。也因此,視丘也會要求學生在作品集盒中,必須附上一張「佈展示意圖」。日本幾個知名選拔攝影新人的比賽規則中,都會規定參賽者在繳交作品集時,必須附上一張佈展示意圖的目的,就是在測試參賽者對展出形式的掌握能力。傳統攝影觀念中,攝影藝術家幾乎完全沒有自己必須理解展出形式的問題。因為在展覽場所中所有照片只要一張接著一張排列就好了。講究一點的,可能會對哪一張擺前面,哪一張擺後面會有所要求。或者對哪一張應該放大一點可能有所要求。但是時代的進步,2010年代前後,時代來到「攝影4.0版時代」十幾張或幾十張照片才是一件作品的時代,在佈展時採用「語意激發擴散式佈展」已經成為展牆上作品呈現形式的主流。「語意激發擴散式佈展」不僅要求所有影像以矩形或類似蜘蛛網形排列佔滿整片展牆,每一件作品的大小、影像質感形式、影像間的間距,影像所在的位置以及每一張影像與四周其他影像間的脈絡關係都有非常複雜的脈絡互動的要求。也因著這些要求,更能幫助展牆上的影像群共鳴出作者藉著這些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的深刻性、豐富性、戲劇性、可看性。
即便是Photobook 的實體作品,從開本、紙張質感的選擇,版面編排、裝訂、封面、封底、蝴蝶頁的設計,甚至第一張影像、最後一張影像,以及每一個對開頁所呈現的內容與前一個或下一個對開頁的內容之間的脈絡關係,等等呈現一本藝術作品書的種種設計都是關於Photobook 設計製作時應該講究用心的形式。
以上所述,相信大家應該了解,尤其是「攝影4.0版時代」攝影藝術家需要學習的,絕對不是只有拍照所需的技術與器材操作的知識而已。時代的進步已經迫使攝影家必須在硬實力的建立與取得之上,再累積加上關於內容的形成與內容呈現形式的掌握所需的軟實力。
期盼這篇不算短的文章能夠讓有心的讀者對Portfolio Review 這件事有更清楚的理解。因此更清楚知道當你想要參加某個攝影國際盛會的Portfolio Review 節目時,你應該為自己的攝影集預先做好哪些完善的準備。
2016 12 07於天母

1974年第5 屆法國阿爾勒節慶海報上,仍然沒有攝影的字樣。

1975年第6屆阿爾勒國際攝影節終於才有國際攝影的字樣。

Ansel Adams, Jacques Henri Lartigue et Brassaï, Arles (Gisèle Freund, 1974)

http://rencontres-arles-photo.tv/en/anne/1974/#ansel-adams-aux-rencontres-darles-1974-2 各位讀者可以按下這個連結前往觀賞當年安瑟爾亞當斯在阿爾勒的演講。

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 FotoFest 創辦人Frederik Baldwin與Wendy Watriss

2000年丹麥奧登斯攝影三年展 Portfolio Review

2000年丹麥奧登斯攝影三年展 Portfolio Review

2000年丹麥奧登斯攝影三年展 Portfolio Review

2004年平遙國際攝影節我擔任節目總策劃,邀請美國資深攝影策展人 John Jacob 參加「在此會面 Meeting Place」擔任Reviewer

2004年平遙國際攝影節我擔任節目總策劃,邀請荷蘭資深攝影策展人 Frits Gierstberg ( Nederlands Fotomuseum 攝影美術館館長)參加「在此會面 Meeting Place」擔任Reviewer

2004年平遙國際攝影節我擔任節目總策劃,邀請德國科隆 Galerie Priska Pasquer 資深攝影策展人 Ferdinand Brueggemann 參加「在此會面 Meeting Place」擔任Reviewer

2004年平遙國際攝影節我擔任節目總策劃,邀請日本 Guradian Graden Gallery 資深攝影策展人 菅沼比呂志 Suganuma Hiroshi 參加「在此會面 Meeting Place」擔任Reviewer

2004年平遙國際攝影節我擔任節目總策劃於開幕時致詞。左一為瑞士著名攝影大師Rene Burri 1933-2014

2004年平遙國際攝影節我擔任節目總策劃,開幕時我從世界各國邀請來的攝影策展人一起上台,左起吳嘉寶台灣、菅沼比呂志Suganuma Hiroshi 日本東京、金升坤Kim Songkon 韓國首爾、David Jacob 美國德州、Barbara DeGenevieve 美國芝加哥、Ferdinand Brueggemann 德國科隆、John Jacob 美國紐約、福紀子Fuku Noriko 日本京都。

2012年我應邀為香港國際攝影節策展「韓國當代攝影展」同時參加Portfolio Review 擔任Reviewer

2011年我應邀為日本東京銀座Guradian Garden Gallery 策展「香港當代攝影展」於前一年夏天在香港進行攝影家作品集面談

2005年我擔任平遙國際攝影節節目總策劃時開創的「攝影策展人學院」節目,當時我邀請日本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福紀子FUKU Noriko 擔任院長負責設計討論內容的討論,她設計的主題是「策展人的角色」。左起:日本Canon「寫真新世紀」攝影新人選拔賽負責人高橋淳子 TAKAHASHI Junko, 日中口譯、韓國首爾攝影策展人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創辦人金升坤 KIM Soungkon、韓日口譯、丹麥奧登斯攝影美術館館長,第一屆奧登斯攝影三年展 Odense Foto Triennale創辦人Finn Thrane、福紀子、美國紐約攝影策展人 John Jacob、德國攝影策展人Prof. Dr. Bodo von Dewitz

2005年中國平遙國際攝影節我應邀擔任節目總策劃邀請來的國際貴賓。左起日本攝影策展人SUGANUMA Hiroshi、日本攝影評論家、韓國攝影藝術家、日本高橋淳子、韓國大學教授、韓國、我、美國攝影新墨西哥大學攝影系主任 Jim Stone教授、美國攝影策展人、日本攝影策展人、匈牙利攝影策展人、德國攝影策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