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倍速時代的資訊爆炸、資訊的海量,最容易讓我們不自覺地迷失在追尋更多、更新鮮、更即時的資訊當中,卻也同時失去了去追求本來應該追求的;讓自身可以立足、可以藉以向上成長的關於影像、關於攝影的各種「原理」、「系統」、「架構」與「事物本質」的時間。
沒有錯,接觸到更多的資訊,可以讓你「感覺自己擁有更多」,沒有錯,在網路上不斷的搜尋,你可以找到無限量的;更多藝術家的;更多元的;琳琅滿目的各種作品外顯形式,這的確可以讓你「感覺到自己開了眼界」,這也是當今世界各個角落都流行可以讓你一次看到飽,一次看個夠的某某攝影雙年展,三年展,某某藝術博覽會的原因。這些藝術大拜拜之所以興盛,就是人們只想「追求更多資訊」不想追求隱藏在事物背後的事物本質心態之下的必然結果。 請問,喜愛到處參加某某攝影雙年展的你,當你參加過這些雙年展、這些藝術博覽會之後,你在眼珠子飽了,腦袋撐了,熱鬧過了,喧嘩過了之後, 一兩個月過後,你的腦袋裡面,倒底增加多少知識? 你對攝影,對藝術你的理解又增加了多少?
我們去看種種的攝影節、雙年展、藝術博覽會,用短短兩三天的時間,一口氣看過兩三百甚至五六百位藝術家的作品,會不會和高中生大學生,一天趕三四場的電影一樣,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腦袋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
我們是否應該想想,我們最應該追求的其實是:用更多時間,去追求隱藏在事物表象背後的原理、系統、架構、和事物的本質?
個人從1983年在當時的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校園舉辦「第一屆國立藝專攝影周」開始就在以日韓中港台東亞各國為主的世界各地參與各種攝影跨文化交流活動。
在這些活動中,幾乎毫無例外的各主辦單位,參與的個人最期望的就是請我要求由我請來的各國攝影家在會中放映他們國家的攝影家的作品。好像唯有讓參與的觀眾看到越多不同攝影家的作品,觀眾就會越有飽足感。
我在1990年代開始就極力的勸說這些單位,勸說這些大學教授,作為主辦單位應該多設計一些「對觀眾認識攝影的真相」有實質作用的「本質思考性節目」而非「表象展示性節目」。於是才會有2004年我為當時的平遙國際攝影節設計的「策展人學院 Curator’s school」以及「策展人的選擇 Curator’s Choice」獎項的活動。
親愛的朋友,親愛的拿攝影當做人生職志的年輕朋友,請容我苦心勸你:正因為大家都在無止境的想要在攝影藝術或影像藝術上面「接觸更多攝影資料」、「看到更多攝影家的不同的攝影作品」,正因為大家都只想停留在「追逐攝影或影像的表象」的程度,如果你能夠反其道而行,趁現在就去追求那些人人都懶得理會的「關於攝影、關於影像的理論原理、系統、架構、本質」,你不僅可以讓你的努力事半功倍,也更容易超越他人而成為人上人,成為佼佼者。

2005年瀋陽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成立20周年慶專題演講:「攝影教育與攝影文化:脈絡與價值判斷」

1st Asia Student Foto Camp, Korea. 講題:「影像解讀的視覺心理」

2000年山東第一屆一品國際攝影節,我做的學術演講題目是:「攝影節的意義」,不是大家都期待的台灣攝影家作品介紹。一品國際攝影節只辦了這麼唯一的一次,卻也是中國第一個國際攝影節。

2012年十月我應邀為香港國際攝影節策展「韓國當代攝影展」,在策展人研討會上我的專題演講講題是:「攝影4.0版時代」,也不是介紹韓國攝影家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