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推理小說解謎的過程,還能觀照內心
縱使已經上了三年多的PLE,這一個月密集的學習讓我意識到自己所理解和吸收的僅是冰山一角,即使如此仍有突破性的體悟與轉變,更加期待第二階段的課程與學習。
一、
這一個月最大的轉變其實是學習心境與態度的改變。 開始頓悟什麼是自信享受影像,在不知道影像背景的前提,遵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與感受,讓想像自由奔馳,即使沒有感受到什麼或不喜歡也能坦然表達。不刻意猜測作者意圖、不刻意討好任何人(即使知道不需要也猜不到,但仍下意識猜老師的喜好或標準答案,但又知道沒有標準答案的矛盾)。
意識到這個轉變後,內心那個自我設限的透明框架瞬間瓦解,就像東松照明 《Hateruma Island》裡的那朵雲,按照自己的步調,恣意沈靜的緩步飄移。當下書寫這幅影像心得時,我就此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
那時也突然體會到,影像這個靜態、2D平面的視框裡,原來也能帶我到很深遠的地方,看見世界的同時,也能引導我覺察自己的不同面向。
二、
能有這樣的體會是從每堂課前的書寫作業、課堂上和同學互相撞擊、刺激,以及老師精心設計、填補腦洞的問題思考而來。
剛開始光是理解問題,就費了一點功夫,重新把過去的筆記拿出來,思考題與題之間的差異與關係。每一張影像心得書寫在老師循序漸進的問題思考下,像是深潛至自己 的思緒,抽絲剝繭,梳理自己的思考路徑。更進一步進入心流時,就是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自我間的對話。有趣的是,不是每張影像書寫都能引導我進入心流狀態, 目前只有幾張影像的書寫過程,有這樣深刻的體驗。
強迫文學性的表述、形而上的思考也讓我突破自己長久以來理性、條列式的書寫,開始嘗試用感性書寫感性。在寫這個題目時,試著用寫故事或繪本的角度,看圖說故事,發現更能轉換思維,專注在感性的世界。
每一張平均2-3小時的書寫過程,還因為大腦無法負荷,不能一天寫完老師指定張數。如果沒有愛,沒有好奇探究,沒有耐著性子仔細挖掘,真的好容易表層思考,看不見感性的源頭。
三、
做完作業最期待的莫過於上課老師的解說以及同學間的討論激盪。當20多位不同背景、地區的同學們彼此互相分享同一張影像回饋,總是驚呼大家的想法怎麼可以這麼的不同,卻又站得住腳,有想像力或令人身臨其境。很多張影像解讀其實是在這樣的討論下,刺激我看到不同的面貌。像是思穎同學的回饋,總是帶給我文學性的感受, 能走進影像,了解什麼是形而上的敘述。
線上課用觀者的角度學習解讀影像,和PLE從創作者的角度創作作品,兩者互相融合與交集,也更釐清掌控影像溝通傳遞的元素,尤其在「視覺元素及其結構」這部分有更完整的梳理與理解。 最後一堂課的照片背景與其歷史,串接整個課程,完美起承轉合,驚呼連連。將視野寬度拓展到幾百年前,讓我見識到這40張影像作品在歷史上的意義與其脈絡、科技發展與藝術間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貢獻等等,這一連串的人事物造 就我們現在看見的攝影,激勵我的同時,也等著我們再去挑戰與打破。
「知道的和感受到是兩個不一樣」這句話除了用在觀看影像之外,也能用在本月我的 線上課程學習歷程。我以為我學習、知道的等同於我實際感受、體悟到的,透過書寫才發現天壤之別,冰山下仍有一大塊等著我去參透。 快上到最後一堂才發現早在最初的教案裡,阿寶老師寫到:這堂課是學習「享受人生」。我愣了一下,觀看影像和享受人生究竟有什麼關聯。即使老師解惑,仍需細細 品味與琢磨。
謝謝老師,謝謝同學,第二階段見。